新一季的《最强大脑》,依然汇聚了清华北大海外高校的各路牛人,高智商与高智商的碰撞,让我看得十分过瘾。
在这巅峰的碰撞中,我意外捕捉到了比超越脑力还震撼的一幕。
初始100强里,不是二十几岁的高材生,就是十几岁的神童们,非常意外地,居然还有一个40岁的“大叔”来参赛。
要知道,这场顶级脑力的比拼对中年人可一点不友好。
他参赛不是为了战胜年龄,挑战自己之类的鸡汤缘由,他的理由特别简单——我来陪儿子。
自己进决赛是意外所得,言外之意,本来是玩玩儿的,一不小心入围了。
40岁的人敢报名参赛已经赢了勇气,而这大叔居然还能从几万人的海选里脱颖而出,杀入100强。
排在他后面的是无数985和211的高材生,其中不乏各路高考状元。
一个优秀的爸爸,培养出的儿子也不一般。
13岁就会编程,同场竞技的清华北大生都感慨“他是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爸爸在初始排名里居然排到了32位,比儿子55的排名还要高。
见多了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第一次有点羡慕“别人家的爸爸”。
不用眺望远方,每天和偶像同一屋檐水木 外教一对一 父母前半生的样子,藏着孩子后半生的结局,连优秀都成了一条好走的路。
他在儿子心中自然是榜样的存在。
也许教育的最好方式,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,你就先做什么样的父母。
比言传身教更有用的,是以身作则。
过年的时候,表姐曾十分苦恼地给我抱怨,自己的儿子是如何不争气。
功课上马马虎虎,各种特长班总是半途而废,这也不爱学,那也不爱学,只想着打游戏,可怎么好?
“真是白费心血。” 她深深叹了口气,一筹莫展。
我旁敲侧击地问她,那你平时读书吗?下班回家都干什么?最近有学新东西吗?
表姐愣了一下,支支吾吾地说:“上班都够忙了,哪还有那个时间啊。”
声音全没有刚才吐槽孩子时的慷慨激昂。
有些事不必别人解答,你自己都知道答案。
如果我们自己不是好学上进的父母,却要求孩子废寝忘食水木 外教一对一,这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在他还没有建立自己的逻辑思维之前,他的三观都是父母给的。
若你的家庭氛围是看电视和玩手机,那孩子迷恋游戏,不学无术水木 外教一对一,一点也不奇怪。
若你周末宅在家里,不读书,不运动,什么也不做,孩子日后成为好吃懒做的人,也不奇怪。
若你自己对生活得过且过,早就失去了学习新事物的热忱,却把孩子的生活用钢琴绘画游泳奥数填得满满的,那你的孩子,大抵也是很难学有所成。
孩子是我们的镜子,也是我们的影子。他最可能的成长方式就是“复制”现在的你。
为人父母,最容易人生失重,只为了孩子打算水木 外教一对一,用力过猛。
看得见每一堂课对孩子的意义,学习每一个技能对未来带来的质变,却忽视了,好学是一种优秀的习惯。
千万句谆谆教诲,不如耳濡目染。
一个朋友就因此被自己的5岁的女儿上了一课。
她给女儿报了一年好几万的全外教英语班,和所有望子成龙的父母一样,她很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
为此她每晚督促着女儿读课文,背单词,布置每周任务,比自己当年学英语还积极,女儿不厌其烦。
有一晚她再打开课本的时候,这个5岁的小鬼直接拒绝,还掷地有声地质问她:
“妈妈你自己都不学英语,为什么要逼我学?”
朋友一下子在原地石化。
不要以为他们小,童言无忌。孩子往往能从他们的视角。把最粗暴的真相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你眼前。
有没有想过,家长们趋之若鹜的学区房、辅导班水木 外教一对一,在孩子们眼中恰恰没那么重要。
相反,你的言行举止,你的点滴习惯,你如何度过自己的一天,你是一个怎样的人,却像影子一样,在他们心里投下深刻的映射。
最好的起跑线,其实是家长自己。
黄磊曾在微博上晒出女儿多多练琴的照片,网友们惊呼,这不就是年轻版的黄磊吗?
多多的举手投足,像极了黄磊的翻版。
钢琴、吉他、游泳、英文、读书……13岁的小女孩多才多艺。
她的人生进度条似乎比普通人快,意料之外,但也在情理之中,因为她的爸爸叫黄磊。
多多现在擅长的,无一不是黄磊自己也喜欢的。
最好的父母是做孩子的摆渡人,因为自己的平台够高够宽广,所以无论孩子的选择是什么,你都可以助他一臂之力,越爬越高。
被夸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的董卿,今日的才华和气质,得益于她几十年读书的好习惯,而这个必须归功于父亲的耐心引导。
毕业于复旦大学的父亲,自己就酷爱读书,也顺其自然地从小让董卿养成了阅读的习惯。
每年寒暑假,父亲都会给董卿开列一个书单,父女俩一起相对而坐,侃侃而谈。
这才有了今天的董卿,她也把读书的习惯,当作家训一样,送给了自己的儿子。
她在节目里说起自己的育儿论:
“回忆是时间的礼物,而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。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,你就先做什么样的父母。”
很多人都听说过郎朗的故事,父亲像上了弦的发条,十几年不停逼出了一个钢琴大师。
这桥段听起来和每一个督促孩子练琴的中国式家长一样,但没多少人知道,“郎爸”自己也是个勤学苦练的人。
他中学毕业后,先后在工厂、杂技团和部队文工团工作,拜师苦练二胡演奏。
把儿子栽培成钢琴巨星后,他在音乐会上,和儿子合奏演出。
那一刻所有人都感受得到,他有个了不起的儿子,但他还是个了不起的自己。
一件很残酷的事情是,孩子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,老天分给他什么牌,他只能两手摊平,接过来,走下去。
但还有一件很幸运的事,因为孩子的到来,我们可以给阔别大学和考试多年的自己,一个再次学习的动力。
一个粉丝曾留言,因为儿子爱吃蛋糕,她自学了烘焙,竟意外培养了新的生活情趣;
儿子不喜欢运动水木 外教一对一,她就先去学了羽毛球,再教儿子一起打,现在两个人经常肩并肩去球馆,玩得很嗨。
别忽视学习的力量。
生活里无处不在,都是你可以闯关升级的关口,你若放弃自己,该怎么鼓励孩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呢?
看一对父母前半生的学业、事业和生活状态,大抵就能猜得出孩子后半生的结局。
活成孩子的骄傲吧。你进一步,孩子才会跟跳一步,你站得更高,他们才能望得更远。
著名科幻学家阿瑟·克拉克说过,我永远都没有在长大,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长大。
养育孩子,亦是一场自我修行,我们和孩子携手,直到遇见更好的自己。
来源:水木文摘(mweishijie),清华学子,陪你读书,在阅读中读懂自己,读懂人生。每晚10点半,水木君与你,不见不散。
水木 外教一对一 父母前半生的样子,藏着孩子后半生的结局
新一季的《最强大脑》,依然汇聚了清华北大海外高校的各路牛人,高智商与高智商的碰撞,让我看得十分过瘾。
在这巅峰的碰撞中,意外捕捉到了比超越脑力还震撼的一幕。
初始100强里,不是20几岁的高材生,就是10几岁的神童们,非常意外地,居然还有一个40岁的“大叔”来参赛。
要知道,这场顶级脑力的比拼,对中年人可一点都不友好。
他参赛不是为了战胜年龄,挑战自己之类的鸡汤缘由,他的理由特别简单——我来陪儿子。
自己进决赛是意外所得,言外之意,本来是玩玩的,一不小心入围了。
40岁的人敢报名参赛已经赢了勇气,而这大叔居然还能从几万人的海选里脱颖而出,杀入100强。
排在他后面的是无数985和211的高材生,其中不乏各路高考状元。
一个优秀的爸爸,培养出的儿子也不一般。
13岁就会编程,同场竞技的清华北大生都感慨:他是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爸爸在初始排名里居然排到了32位,比儿子55的排名还要高。
见多了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第一次有点羡慕“别人家的爸爸”。
不用眺望远方,每天和偶像同一屋檐,连优秀都成了一条好走的路。
他在儿子心中自然是榜样般的存在。
也许教育的最好方式,是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,你就先做什么样的父母。
过年的时候,表姐曾十分苦恼地跟我抱怨,自己的儿子是如何不争气。
功课上马马虎虎,各种特长班总是半途而废,这也不爱学,那也不爱学,只想着打游戏,这可怎么办才好?
“真是白费心血。” 她深深叹了口气,一筹莫展。
我旁敲侧击地问她,那你平时读书吗?下班回家都干什么?最近有学新东西吗?
表姐愣了一下水木 外教一对一,支支吾吾地说:“上班都够忙了,哪还有那个时间啊。”
声音全没有刚才吐槽孩子时的慷慨激昂。
有些事不必别人解答,你自己都知道答案。
如果我们自己不是好学上进的父母,却要求孩子废寝忘食水木 外教一对一 父母前半生的样子,藏着孩子后半生的结局,这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在他还没有建立自己的逻辑思维之前,他的三观都是父母给的。
若你的家庭氛围是看电视和玩手机,那孩子迷恋游戏,不学无术,一点也不奇怪。
若你周末宅在家里,不读书,不运动,什么也不做,孩子日后成为好吃懒做的人,也不奇怪。
若你自己对生活得过且过,早就失去了学习新事物的热忱,却把孩子的生活用钢琴、绘画、游泳、奥数……填得满满的,那你的孩子,大抵也是很难学有所成。
孩子是我们的镜子,也是我们的影子。他最可能的成长方式就是“复制”现在的你。
为人父母,最容易人生失重,只为了孩子打算,用力过猛。
看得见每一堂课对孩子的意义,学习每一个技能对未来带来的质变,却忽视了,好学是一种优秀的习惯。
千万句谆谆教诲,不如耳濡目染。
一个朋友就因此被自己5岁的女儿上了一课。
她给女儿报了一年好几万的全外教英语班,和所有望子成龙的父母一样,她很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
为此她每晚督促着女儿读课文,背单词,布置每周任务,比自己当年学英语还积极,女儿不厌其烦。
有一晚她再打开课本的时候,这个5岁的小鬼直接拒绝,还掷地有声地质问她:
“妈妈你自己都不学英语,为什么要逼我学?”
朋友一下子在原地石化。
不要以为他们小,童言无忌。孩子往往能从他们的视角,把最粗暴的真相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你眼前。
有没有想过,家长们趋之若鹜的学区房、辅导班,在孩子们眼中恰恰没那么重要。
相反,你的言行举止,你的点滴习惯,你如何度过自己的一天,你是一个怎样的人,却像影子一样水木 外教一对一,在他们心里投下深刻的映射。
最好的起跑线,其实是家长自己。
黄磊曾在微博上晒出女儿多多练琴的照片,网友们惊呼,这不就是年轻版的黄磊吗?
多多的举手投足,像极了黄磊的翻版。
钢琴、吉他、游泳、英文、读书……13岁的小女孩多才多艺。
她的人生进度条似乎比普通人快,意料之外,但也在情理之中,因为她的爸爸叫黄磊。
多多现在擅长的,无一不是黄磊自己也喜欢的。
最好的父母是做孩子的摆渡人水木 外教一对一,因为自己的平台够高够宽广,所以无论孩子的选择是什么,你都可以助他一臂之力,越爬越高。
被夸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的董卿,今日的才华和气质,得益于她几十年读书的好习惯,而这个必须归功于父亲的耐心引导。
毕业于复旦大学的父亲,自己就酷爱读书,也顺其自然地从小让董卿养成了阅读的习惯。
每年寒暑假,父亲都会给董卿开列一个书单,父女俩一起相对而坐,侃侃而谈。
这才有了今天的董卿,她也把读书的习惯,当作家训一样,送给了自己的儿子。
她在节目里说起自己的育儿论:
“回忆是时间的礼物,而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。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,你就先做什么样的父母。”
很多人都听说过郎朗的故事水木 外教一对一,父亲像上了弦的发条,十几年不停地逼出了一个钢琴大师。
这桥段听起来和每一个督促孩子练琴的中国式家长一样,但没多少人知道,“郎爸”自己也是个勤学苦练的人。
他中学毕业后,先后在工厂、杂技团和部队文工团工作,拜师苦练二胡演奏。
把儿子栽培成优秀的钢琴家之后,他在音乐会上,和儿子合奏演出。
他的泰然自若,全情投入,技艺精湛……那一刻所有人都感受得到,他有个了不起的儿子水木 外教一对一,但他同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爸爸。
一件很残酷的事情是,孩子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,老天分给他什么牌,他只能两手摊平,接过来,走下去。
但还有一件很幸运的事,因为孩子的到来,我们可以给已经阔别大学和考试多年的自己,一个再次学习的动力。
一个粉丝曾留言,因为儿子爱吃蛋糕,她自学了烘焙,竟意外培养了新的生活情趣。
儿子不喜欢运动,她就先去学了羽毛球,再教儿子一起打,现在两个人经常肩并肩去球馆,玩得很嗨。
所以,千万别忽视学习的力量。
生活里无处不在,都是你可以闯关升级的关口,你若放弃自己,该怎么鼓励孩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呢?
看一对父母前半生的学业、事业和生活状态,大抵就能猜得出孩子后半生的结局。
活成孩子的骄傲吧。你进一步,孩子才会跟跳一格,你站得更高,他们才能望得更远。
著名科幻学家阿瑟·克拉克说过:
我永远都没有再长大,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长大。
养育孩子,亦是一场自我修行,我们和孩子携手,直到遇见更好的自己。
来源:水木文摘(ID:mweishijie),作者:才华水木君,清华学子,陪你读书,在阅读中读懂自己,读懂人生。
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⭐️
公众号一言不合就改版,
“星标”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消息哦。
现在只需三步:
水木 外教一对一 80后女生追梦创业:不当空姐 当孩子王
昌吉80后女生追梦创业:不当空姐 当孩子王
昌吉日报·昌吉新闻网记者 许冲/文
当“校花”、“空姐”、“孩子王”三个词组合在一起的时候,你的第一反应会如何呢?是不是先来一口深呼吸,然后在大脑里立即开始搜索拼图,清新、靓丽、爱心……。
接下来,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位集这三个特点于一体的昌吉80后美女。今天的主人公就是曾经的校花、空姐,如今的幼儿园园长——昌吉创业青年于西妹。
百里挑一水木 外教一对一 80后女生追梦创业:不当空姐 当孩子王,校花提前毕业
1985年出生的于西妹和多数女孩一样对自己的未来有许多梦想。上中学时的于西妹的梦想是当一名空姐,穿梭云海,领略异国风情。
2004年,于西妹被录取海口经济大学的空中乘务专业。拿到录取通知书后,于西妹开心地笑了。
“似乎幸运之神太眷顾我了!”直到现在一提起大学生活,于西妹还有些遗憾,说没能好好享受大学生活。原来,就在于西妹就读大学的第二学期,深圳航空公司来学校招空姐。于西妹入校后积极参加各类社团组织活动,加之自幼学习舞蹈的功底,她很快在学校崭露头角,小有名气。报着试试看的想法水木 外教一对一,她报了名。结果九百人中选上了九名女生,于西妹被选中了。
百里挑一,她当上了空姐,实现了自己的梦想。
从被“代飞”到国际乘务组乘务长
2005年5月,刚20岁出头的于西妹离开大学校园水木 外教一对一,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封闭训练。当年9月26日,于西妹领到了日思夜想的空姐制服和拉杆箱。
手捧着制服,于西妹心想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,我要在这里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。“新人来了都要先接受老人的代飞,就是老师飞哪里,我们就跟着去哪里。记得第一次飞是从无锡到广州,正式飞的时候,还是有一些不太适应。”
于西妹做事认真,待人和善,工作表现突出,没多久就调整她飞国内精品航线,如北京、上海、成都等大城市。2009年,于西妹通过培训考取了国际航线资格证,开始了从深圳飞东南亚各国的国际航线,并且升职为国际乘务组乘务长。就在亲朋好友为她祝福的时候,2012年7月,于西妹的一个决定让大家很不理解,她要放弃最初的梦想,决定辞职。
不当乘务长当“孩子王”
飞到最高处却想到了辞职,这是家人万万没有想到的。
对于这个决定,她是这样解释的:这个梦想我已经实现了。我还有其他的梦想,我还想当一个老师。辞职后还没好好休息下的于西妹,抓紧时间报名了“园长资格证”的培训,并顺利取得资格证书。
2013年3月1日,28岁的于西妹再次实现了自己的另一个梦想:当上了孩子王。特变·水木融城国际幼儿园开业了。幼儿园前期筹备工作着实让于西妹受累不少,不论是选址、办证,还是幼儿园教室设计、装修,于西妹都亲自操办。指着幼儿园开发出的“开心农场”,于西妹说:“不管是什么梦想,只要尽力用心来办,总会有收获水木 外教一对一,你看就如同开心农场里种植的各种蔬菜,没有精心培育,是从中获得不了幸福感的。”
特变·水木融城国际幼儿园,园舍面积3180平方米,户外活动场地2860平方米。教室队伍中幼儿教育、学前教育专业率达100%,每班不仅配有三位专职教师、一位保育老师,还聘请美籍外教老师和北京来的特色老师。为孩子们开设舞蹈、口才、美术、钢琴、陶泥、科学小实验等特色免费课程,不用家长周末带着孩子再找特色班额外付费。为了丰富孩子们的生活,于西妹注重开发幼儿特长,园内开设多功能室及大舞台,还免费给孩子们定制演出服,让孩子们发挥表演的淋漓尽致。
“在同行业中水木 外教一对一,有人说我傻。”于西妹笑说。原来,于西妹凡事要求做的完美,什么都要高标准。比如幼儿教师选择最优秀的;孩子吃的食品要最安全放心的;教育理念、教育方法要最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;教育配套设施也要最高级的,这样一来二去办园费用就超了。“有人说我傻,投入那么大,还不赶紧收回成本。还说只要让孩子吃得饱,安全就可以了。”于西妹指着教室里正熟睡的孩子说:“我想做的就是要做到最好,这里所有的孩子支撑了我的梦想,我要对他们负责。”
2014年年底,特变·水木融城国际幼儿园获得由教育部门颁发的“2014年昌吉市民办幼儿园最快发展奖”殊荣;2015年5月,在昌吉市45家民办幼儿园中,特变·水木融城国际幼儿园脱颖而出水木 外教一对一,获得唯一一个“健康膳食示范食堂”的称号。于西妹说,她还想开办第二所、第三所幼儿园……